1)不追高
2)不随意买卖,保持纪律性
3)和市场保持距离
1)不追高
2)不随意买卖,保持纪律性
3)和市场保持距离
时间分配
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从股票转到保险事业上来,股票所获收益与花费的时间精力不成正比,徒劳的功夫花了不少。赚钱的方向还是要放到日常的事业上来,长期要靠保险事业来赚钱。放弃通过股票投资来暴富的梦想。
一周行情
3月9日-13日国内外股市都是暴跌,于暴跌中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
一、港股买入的天立教育太过随意,价格在近期的最高点。违反了不追高买入的纪律。
二、长期关注的微创医疗在近一个月内涨70%-80%,有关注却没有研究,浪费一个不错的机会。
股票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总结的有效发现潜在优质股票的方式:
一、已产生盈利的公司,通过净利率、毛利率和ROE等三个指标进行筛选股票,结合最近两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判断潜在的增长趋势。
二、未产生盈利的公司,通过最近三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判断潜在的增长能力
一和二筛选出来的公司数量仍然是很多的,从研究的收益最大化角度,必须硬性剔除一些行业,得到自己的股票池清单。
研究股票,结合时间精力和收益最大化的原则,采用从上到下,从行业到公司的方法。
获取到股票池清单后,不是逐一看年报看财报。根据行业将股票池清单分类,然后去了解行业。熟悉行业时,优先选择重点行业(科技、消费、医疗、金融、制造)。对行业的投资逻辑掌握后,去股票池里面选择符合行业投资逻辑的股票,可以考虑看年报精选个股。如果没有理清行业级别的投资逻辑,那么可以不用去看行业内的股票了。股票+行业的投资逻辑理清楚后,看估值,估值太高等待机会。
预期的研究路径是股票池 —> 行业资料 —> 行业投资逻辑 —> 公司资料 —> 公司投资逻辑。
总的研究原则:浅研究大多数,深研究极少数。
以上是公司研究的部分,相当于是研究员的工作。
研究完了,买入股票是另外一个话题。股票的买入要结合估值、公司风险、系统风险、收益空间等综合考虑,然后制定交易策略:何时买、何时卖、仓位多少、跌了是否加仓、涨了是否减仓等等。这就是基金经理的工作了。
对投资逻辑和风险非常清晰的,赔率和胜率均非常好的公司,单独重点买入。
行业前景非常好,公司未来风险不清晰的,同时买入行业内的几家公司。
个人特质
投资研究和交易的特质:独立、理性、冷静、耐心、自律
底层处事特质:自强、自律、自信
一个企业市场对他有很大分歧时候,只能赚业绩成长的钱。比如30pe,25利润增速,每年赚的是25利润增长的钱。
当市场一致发现这个赛道天花板好高,可以持续发展,业绩增速确定性强,公司有核心竞争力,是行业龙头,大家都想配置时候。估值就会提升,估值打倒40,50,60甚至更高。同样一个业绩25增速的公司分歧时候可能30pe,等市场一致预期25增速是常态时候估值就是60甚至70pe了。
所以你能赚到业绩的钱以外还能赚到估值提升的钱,那是真正的双击。双击不一定发生在困境反转。也可以发生在分歧到一直预期转变过程中。
PE=Price/Eps,以上的分析言论在非周期股,Eps变化范围不大的时候适用。不适用于未盈利的股票或周期性股票。
Eps变化范围不大或稳定上升的时候,PE高代表了市场对其未来确定性的投票。PE低代表了市场对其未来不确定性的看法。所以实际投资时,不能仅凭PE低就投资,这个很容易陷入低价值的陷阱。
1.确定性指的是具有长期持续盈利能力和长期持续成长能力。独一无二的业务、市场空间大等因素均是在形成企业发展的确定性。股票有利润但是没有确定性,市场只是按利润来买单,表现为市盈率比较低;而一旦企业拥有了确定性,市场可以为确定性买单,股票往往表现为市盈率较高。
确定性的关键词:长期持续、盈利、成长。只有盈利没有成长,股票不会升值;只有成长没有盈利,竹篮打水一场空。长期持续,意味着未来的盈利和成长是可以预期和想象的。而未来的事情只能从当前是否有这种能力去判断,长期持续的盈利和成长一定是可以从当前推演出来的,而这就构成了投资股票的逻辑。
2.成长是投资的核心。买入手中的股票能够升值,一定是股票有盈利和成长的确定性。只有盈利没有成长,卖出给别人的时候,别人出价也不会高。投资先看估值是本末倒置了,估值再低的股票,没有成长也无法带来可观的收益。
所以拿到一个股票,先判断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成长能力。
3.实事求是是投资者长期认知自己和事物,长期持续在证券市场盈利的核心。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层的治理能力,摆事实看数据,不能自己臆想地未来很好管理层很牛逼,不能带着幻想症进入股票市场。
Form S-1/S1-A:美国本土公司招股书;Form F-1:非美国本土公司招股书
Form 10-K:美国本土公司年度财务报表;Form 20-F:非美国本土公司年度财务报表
Form 10-Q:美国本土公司季报,非美国本土公司无强制要求
Form 8-K:美国本土公司披露重要事项;Form 6-K:非美国本土公司披露重要事项,可用于披露季报。
Form SC 13G、SC 13G/A:持股5%以上的股权变动书
Form S-8:员工持股公告
Proxy Statement:委托声明书
13F:机构投资者持仓公告
424B3:发现证券产品公告
我们在阅读财报的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几个核心数字有: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Non-GAAP(非通用准则下)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收入自不必多说,是公司业绩的来源所在,收入的增长、收入的组成、各单项收入的增速等都是体现公司业务发展好坏的核心数据。
而公司有了业绩来源后,最后到底挣了多少钱,就要看利润了。
营业利润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取得收入扣减掉与经营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后剩余的利润,简单来讲就是这部分利润只和经营相关,而公司获得的存款利息、政府补助、违法违规缴纳的罚款这些,都不在营业利润范畴里。
而净利润对比营业利润,就是将刚才提到的所有与经营非直接相关的收入、费用包含进去后,最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一般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讲的。意思是说真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净利润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差别就在于,一般上市公司都会有子公司,而往往很多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并不是100%全资控股。
如果有些子公司是80%控股,那么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就会把子公司的全部利润计算到整个集团内;但是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股东对于子公司只拥有80%的权益,因此在计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的时候,要减掉20%属于其他股东的利润。
我们日常在研究报告、财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上市公司利润大多数是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股东的这部分净利润。而之前提到的媒体文章中,解读腾讯利润大幅下滑,也是指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另外,大家在阅读研报和财报文章中,经常会看到GAAP及Non-GAAP利润的区分(港股财报中叫非通用会计准则)。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的全称),即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是美股上市公司的提法。在美股上市的公司根据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的规定,在披露定期财务及业绩报告的时候,需按照通用会计准则的规定披露财务数据。
而Non-GAAP则是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在GAAP准则的基础上,将一些与公司日常经营不相关、或者偶然发生的重大影响进行调整剔除后的财务数据,目的是更加合理且可持续地展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用更通俗的意义理解,GAAP就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出来公司的业绩,其中包含了公司在过去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各种经营、非经营、以及偶发的收入、支出;而Non-GAAP则是公司将很多非经营相关、以及偶然发生的损益进行剔除,从而反映公司更加真实经营状况的报表。
同时,Non-GAAP准则也考虑到公司财报在各个期间的可比性。因为公司在某个期间发生特定的重大支出,但以上支出实际是会对未来很长时间发生影响。如果仅将以上某项支出在GAAP准则下放在一个季度内,去与其他季度的业绩进行比较,就会造成当季度与其他季度数据的不可比性。
Non-GAAP指标常被使用在IPO招股说明书、年度及季度报告中,它的作用是给投资者及股东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因此,实际上作为投资者或者报表使用者,在对一家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衡量的时候,更多的是参考Non-GAAP(港股为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指标。
而腾讯在第四季度报告中,披露的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是剔除了员工股份期权、投资公司利得损失、投资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以及减值损失这些非日常经营相关项目后,得出的体现实际经营盈利能力的利润。
因此,我们看到腾讯自2017年第一季度,在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仍然是呈现持续增长状态,只是考虑到其体量因素,在2018年增速呈现放缓,但并没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大幅下跌。
分类 | 名词翻译 | 名词说明 |
Company Overview(公司概观) | Company Name(公司名称) | |
Shares Outstanding(发行股数) | ||
S&P Member(是否为S&P500成分股) | ||
State / Province(公司所在地) | ||
ADR(是否为非美国公司) | ||
Sector(所属产业) | 包括金融业、科技业、医疗保健业等产业类别 | |
Market Cap(市值) | 市值 = 股价x 发行股数 | |
Exchange(挂牌交易所) | ||
DJ Member(是否为道琼成分股) | ||
# Employees(员工数) | ||
Beta(Beta数值) | 衡量一种证券相对总体市场波动性的一种系统性风险评估工具 | |
Industry(主要营业项目) | 此项目比Sector更细分。像银行业、投资服务业都属于金融业; 健保公司、药品零售都属医疗保健业 | |
Performance(股价表现) | 1 Month Price % Change(一个月的股价变化百分比) | |
3 Month Price % Change(三个月的股价变化百分比) | ||
1 Year Price % Change(一年的股价变化百分比) | ||
Latest 3 Fiscal Yr Annualized TR(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年化总报酬) | ||
Latest 5 Fiscal Yr Annualized TR(最近五个会计年度的年化总报酬) | ||
Growth Trends(成长趋势) | Reported EPS(每股盈余) | EPS=盈余/加权平均股数,比率越高表示公司获利能力越高 |
Current Rev % Change: QoQ(本季与上一季的营收变化百分比) | ||
5 YR Revenue Growth(五年营收成长) | ||
EPS – 1 YR Growth(TTM)(过去十二个月的每股盈余成长) | ||
Current Rev % Change:YoY(与去年同期相比的营收变化百分比) | ||
Valuation (股价评价) | BV/Share(每股账面价值) | 等于普通股权益总和除以流通在外的总股数 |
P/E – 5 yr low(五年来最低本益比) | ||
Price to book(股价净值比) | ||
Price to Cash Flow(股价现金流量比) | 股价除以每股现金流量 | |
P/E – 5 yr high(五年来最高本益比) | ||
P/E – 5 yr avg(五年来平均本益比) | ||
Price to sales(股价营收比) | 股价除以每股营收 | |
Management Efficiency(经营效率) | ROE(TTM)(过去十二个月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 ROE=税后纯益/股东权益 |
顾名思义,就是公司拿股东的钱去投资的报酬率 | ||
ROIC(资本回报率) | 评估一个公司或其事业部门历史绩效的指标 | |
ROA(资产报酬率) | 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 | |
Financial Strength(财务稳健度) | Current Ratio(流动比率) | 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
Debt to Equity(long term)(债务股权比率) | 公司的长期债务除以股东权益 | |
Interest Coverage (利息覆盖率) | 衡量公司产生的税前利润能否支付当期利息的指标 | |
Inventory Turnover(存货周转率) | 衡量一家企业存货周转速度 | |
Quick Ratio(速动比率) | 速动比率小于1的公司,指目前无法偿还流动负债 | |
Long Term Debt to Total Capital(长期负债/总资本) | ||
Accounts Receivables Days(Days Sales Outstanding)(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 指企业从取得应收帐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 |
Total Asset Turnover(总资产周转率) | 周转率越高,资产运用效率越高 | |
Current Financial(目前财务状况) | PE(TTM)(过去十二个月的P/E值) | |
Total Assets(总资产) | ||
Total Liabilities(总负债) | ||
Income from Cont. Ops(持续营运业务的净利) | ||
EPS Cont, Ops(持续营运业务的每股盈余) | ||
Working Capital(净营运资本) | 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
Interest Expense(利息支出) | ||
Net Profit Margin(净利率) | 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x100% | |
Pretax margin(税前净利率) | ||
Current Assets(流动资产) | ||
Current Liabilities(流动负债) | ||
Revenue(收益) | ||
Net Income TTM(过去十二个月的净利) | ||
Earnings/Share TTM(过去十二个月的每股盈余) | ||
Free Cash Flow/Share(每股自由现金流) | 公司在不影响营运下可自由使用的现金余额 | |
Tax Rate % TTM(过去十二个月来的税率) | ||
Gross Profit Margin(毛利率) | 毛利率越高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控制成本的能力越强 | |
Dividends(股息) | Dividend Yield(股息收益率) | 股息收益率=每股股息/每股股价 |
Dividend/Share TTM(过去十二个月的每股股息) | ||
Payout Ratio(股息支付率) | 股息支付率=每股股息/每股盈余 | |
Dividend Yield – Last 5 Yrs(Avg)(过去五年来的平均股息收益率) | ||
Dividend Growth % 5 YR(五年来的股息成长百分比) | ||
Payout Ratio 5 YR Avg(五年来的平均股息支付率) |
回顾了自2016年至现在所有投资的股票,3年左右的时间竟然投资了几十支股票。
美股投资了晶科能源、京东、哔哩哔哩、拼多多
港股投资了长城汽车、四环医药、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华融、绿叶制药、腾讯控股、IGG、中国太保、枫叶教育、小米集团
A股投资了五粮液、中金黄金、金种子酒、泸州老窖、生物药B、歌力思、葵花药业;还有创业板B、康恩贝、白云山、消费行业ETF、白酒B、中国平安、创业板ETF、长城汽车、老板电器、复星医药、安琪酵母、H股ETF、房地产B、双鹭药业
累计投资了近40支股票。其中盈利率较多的只有五粮液、泸州老窖、中国平安、拼多多和哔哩哔哩。
说明:1. 投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2. 我的投资水平非常低。
未来投资水平可能有一定提升,但能够达到什么高度是不确定的。今年已经要迈入30岁,寄希望于从投资里面获取比较大的财富是非常不确定性的。
让我产生这样认识的起因是绿叶制药的投资失败。
投资失败的原因已总结了一遍又一遍。但内心自我感觉下一次不一定能够避免。
因此事件记录下一些想法:
1.投资是一件专业而理想的事情,投资不应该是孤注一掷,应该是风险和收益的合理组合
2.独立自主进行股票的发现,他人看法进行股票的论证,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3.对于投资的股票要有自知之明。时机、仓位和标的都是依据自知之明来定的。
4.通过行业、收入增速、市值发现未产生盈利的互联网或科技型企业。通过行业、收入增速、ROE、毛利率、净利率发现已产生盈利的企业。
5.任何时候情绪上有热情高涨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必须先冷静把对这只股票的分析功课做完。
绿叶制药
启动对绿叶制药的清仓程序。
收购博安让人疑惑不解,利培酮的FDA未通过暴露了管理层能力的低下。
后续产品的上市不必再看,管理层无能再长远伟大的战略都是空话。
绿叶制药属于能力和野心不匹配的公司。
清仓绿叶的程序:1.优先清仓通过富途证券购买的2.9万股绿叶制药股份,成本5.77元;2.再清仓通过中银香港购买的2.1万股绿叶制药股份,成本8.7元。
关于杠杆
场内杠杆只用于满仓换股的短期用途,不用做长期杠杆
场外杠杆没有平仓压力,可作为长期杠杆使用
关于绿叶制药的教训
绿叶制药的大举买入回过头来看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1.寄希望于十倍的回报,希望一夜暴富
2.高位买入,然后不断补仓拉低成本
3.仓位占据90%
4.已经知道管理层不靠谱,执着于赔率继续持有
5.以没有更好的公司的想法,不愿换股
6.以没有下跌空间场内融资买入绿叶股份
任何买入都是对公司的投票,绝不可以因价格低而买入差的公司。
依据富途行业分类,港股不接触的行业有:
C 出版
D 电讯服务
G 广播、钢铁、公共运输、供应链管理、广告及宣传
H 化肥农药、航天军工、黄金贵金属
J 建筑工程、建筑服务、酒店度假村
L 铝、林业木材
M 煤炭
Q 其他金融
R 燃气供应
T 铜
W 卫星通讯、文娱设施、文体休闲用品
X 系统软件
Y 印刷包装、影视娱乐、油气设备、油气生产商
Z 重机械、重基建、装修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