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GAAP非通用会计准则

我们在阅读财报的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几个核心数字有: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Non-GAAP(非通用准则下)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收入自不必多说,是公司业绩的来源所在,收入的增长、收入的组成、各单项收入的增速等都是体现公司业务发展好坏的核心数据。

而公司有了业绩来源后,最后到底挣了多少钱,就要看利润了。

营业利润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取得收入扣减掉与经营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后剩余的利润,简单来讲就是这部分利润只和经营相关,而公司获得的存款利息、政府补助、违法违规缴纳的罚款这些,都不在营业利润范畴里。

而净利润对比营业利润,就是将刚才提到的所有与经营非直接相关的收入、费用包含进去后,最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一般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讲的。意思是说真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净利润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差别就在于,一般上市公司都会有子公司,而往往很多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并不是100%全资控股。

如果有些子公司是80%控股,那么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就会把子公司的全部利润计算到整个集团内;但是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股东对于子公司只拥有80%的权益,因此在计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的时候,要减掉20%属于其他股东的利润。

我们日常在研究报告、财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上市公司利润大多数是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股东的这部分净利润。而之前提到的媒体文章中,解读腾讯利润大幅下滑,也是指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另外,大家在阅读研报和财报文章中,经常会看到GAAP及Non-GAAP利润的区分(港股财报中叫非通用会计准则)。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的全称),即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是美股上市公司的提法。在美股上市的公司根据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的规定,在披露定期财务及业绩报告的时候,需按照通用会计准则的规定披露财务数据。

而Non-GAAP则是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在GAAP准则的基础上,将一些与公司日常经营不相关、或者偶然发生的重大影响进行调整剔除后的财务数据,目的是更加合理且可持续地展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用更通俗的意义理解,GAAP就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出来公司的业绩,其中包含了公司在过去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各种经营、非经营、以及偶发的收入、支出;而Non-GAAP则是公司将很多非经营相关、以及偶然发生的损益进行剔除,从而反映公司更加真实经营状况的报表。

同时,Non-GAAP准则也考虑到公司财报在各个期间的可比性。因为公司在某个期间发生特定的重大支出,但以上支出实际是会对未来很长时间发生影响。如果仅将以上某项支出在GAAP准则下放在一个季度内,去与其他季度的业绩进行比较,就会造成当季度与其他季度数据的不可比性。

Non-GAAP指标常被使用在IPO招股说明书、年度及季度报告中,它的作用是给投资者及股东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因此,实际上作为投资者或者报表使用者,在对一家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衡量的时候,更多的是参考Non-GAAP(港股为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指标。

而腾讯在第四季度报告中,披露的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是剔除了员工股份期权、投资公司利得损失、投资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以及减值损失这些非日常经营相关项目后,得出的体现实际经营盈利能力的利润。

因此,我们看到腾讯自2017年第一季度,在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仍然是呈现持续增长状态,只是考虑到其体量因素,在2018年增速呈现放缓,但并没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