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与定性

再说说定量与定性。

呵呵,我写的贴基本是个人在实际投资中的体会,就并不严谨。而且限于篇幅,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我没提到的因素并不是不重要,你意会即可。

还是举例说吧。

比如目前很火的电动汽车。各路诸侯分分杀入,硝烟四起,群雄争霸。未来谁会脱颖而出?没有人能看得清楚。美团的王兴认为:十年后电动汽车只会剩下三家,华为,理想,蔚来,理想会成为霸主。

这其实就是定性。无论他多么长篇累牍的论证,都只是个定性。

如果有人认为定性很重要,那他就杀入了。理由也很简单,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很大,能成为剩者或者霸主,一定会很赚钱,至于赚多少,巴菲特说了,只要是个大胖子就行了,具体数不重要。

我肯定就不会投。我是必须先定量的。华为没上市,其他两个还是亏损的,还属于投入阶段,谈不上回报。十年后,即使他们都还在。毛利多少?净利多少?负债多少?股东回报率是多少?没有这些,我怎么知道值不值得投资?

当然,如果我对投资一窍不通,完全不知道投资应该依据什么。那么,能有一个定性,至少让我的投资还有了一个依据。这也许会让我觉得定性很重要。

可我目前已经有点入门了,也知道投资应该依据什么。这时,你只给我一个定性,我就觉得远远不够了?大不了我错过你,关键是,我错过你并不影响我赚钱。

你觉得定性重要还是定量重要?不要纠结这个,你觉得什么重要就是什么重要。

我目前个人体会是,先定量,再展望未来。

一说价值投资,就联想到确定性。一谈到确定性,就是与成长有点矛盾。甚至感觉价值投资有点排斥成长。

那么,再说到定量与定性,很多朋友会自然的认为定性偏重于成长性,而定量更偏重于确定性。

中国语言有时是比较模糊的,这些字面的理解和联想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似乎理解的不到位。

呵呵,苦了我这上学时语文总是六十来分的理工男了。

我再努努力,说一下,如果还不明白就不再说了。

定性,好比有人告诉你左面树林有十只鸟。
定量,好比有人告诉你右面树林里肯定有一只飞不动的鸟,但其余还有多少鸟不知道。

价值投资,其实就是要评估一下,如果我去左面树林,有可能一下抓到几只,但也有可能都飞了什么也没抓到。
如果我去右面树林,肯定有一只鸟保底,说不定树林里还有其他的鸟,我也可以再抓几只。

说白了,价值投资一点不高深,就是这么老土的想法。

投资实践中怎么来落实这个指导思想呢?我之前的散户乙的名字写过很多贴。有空我再酝酿归纳一下。

怎么能把一鸟在手的指导思想落在实处呢?

呵呵,我因为都是亲身实战,就还是举例吧。

比如2013年八项规定和塑化剂时,我20多块钱一点开始介入老窖。
介入前我是要看历史数据的,它之前的尤其是2005年后的净利率,毛利率,负债率,股东回报率,我是满意。尽管2013年老窖的营收突破100亿,但我经过测算,老窖未来真实的营收不会低于80亿(事实证明,之前超过80亿的营收部分是压货,随后的退货让老窖连续两年营收变为五六十亿,但真实的市场销售额还是维持在80亿以上,这是后话),当时以大约三倍净资产的价格在股市交易。我以现价买入,按照当时柒泉模式下的80亿营收,每股盈利两块,按照公司章程最少一块钱分红(事实随后最低分红是八毛)我就有5%的股息率。而且,按照股东回报率,我两三年就可以享受到15%的回报率,到了第四五年就可以享受20%的回报率,再往后我就可以享受复利的威力。
这就是定量,然后确定这一鸟的肥瘦,我是否满意。我满意,就开始接入。
正是有了这一定量,老窖股价越低,就意味着我买入价格越接近净资产,我的目标就越快达到,股息率就越高,这只鸟就越肥。我就越贪婪,我在16~18大量的买入,卖了房子买入。直到15.73元买入最后的八万股。

我买股票从来不嚷嚷几年几倍。但我心里有本帐。老窖最低盈利两块,将来形式好转,市场气氛好了,给25倍市盈率,我这一鸟,应该可以看到50块。这是我的小算盘。

没想到,老窖高速发展了,快速的成长了。本来冲着一鸟去的,结果林子里却发现有100只鸟。白酒竟然成了赛道股。
确实,也有些朋友害怕和拒绝成长,于是中途下车了。我这价值投资者怎么会拒绝和排斥成长呢?

我不为成长来,但我不拒绝成长。

还有朋友说,先定性,再定量。

如果我先定性,怎么会买神华呢?

其实买神华的思路和定量是完全一样的。

都知道神华分红高,会持续吗?会持续多久?在碳中和碳达峰下,如果神华未来盈利大幅萎缩,能保持分红吗?如果像恒大一样,分红一块,估值缩小十倍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定性。

所有这些,需要具体分析各种财务指标来定量,用定量出来否定了定性。

先定性最大的坏处是:定性比较容易,都是口号式的,未来空间多少万亿,很有诱惑性,且有煽动性,很容易迷惑新股民,结果就是股价虚高。即使是真的,虚高的价格也要多年消化。在如今快速迭代和发展的世界,投资这样的股,你只能抓住机会赚差价,根本就无法赚公司的钱。

先定量,容易捡漏。

既然大家喜欢看,就再用神华举一下例子。

定性往往偏向于宏大叙事,但很多时候,你只要稍微一定量,定性就成了假大空。

比如当时市场对神华的评价是:煤炭是夕阳行业,是限制产能,未来碳达峰后用量就会大幅减少,最终达到碳中和。这就是市场对神华的定性。

让我们稍微定量一下:
煤炭当时用量好像是40来亿吨。神华产量只有区区3亿吨。而且神华无论是环保、机戒化程度、安全生产程度都是行业前列。而限制关停煤炭产量,不会是平均分摊。之前几年的关停,也的确都是先从老破小开始。而且随着300万吨以下的关停,随着内蒙倒查20年,带来供给侧的减少,煤价反而更坚挺了。神华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收益。我当时认为即使未来二十年煤炭减半,神华也不会受影响。你看,不用很复杂的定量,只要了解几个数据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定性就被否定了。

再看看神华其他数据。

我实际手算了一下,神华前十年以净资产买入,分红再投入,回报率大约是15%。非常贴近它前十年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而且,这十年中,包含了最黑暗的2015年。那一年煤炭全行业亏损,包括大帅哥陕煤。再看神华,2015年它好像还集中核销了几十亿,但业绩依然有八毛,我测算其当年真实业绩有1.2元。
这是什么?这就是2015年全行业亏损时神华的最差业绩,它的低成本,就是它的护城河。当年分红5毛,看似不多,但隔年就特别分红每股2.5元,牛的一匹。

神华这一鸟的回报令我满意吗?

之前十年它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大约15%,而实际投资的回报情况也非常接近。未来十年会更好,还是更差,还是持平呢?如果持平,这个回报我满意吗?
这就要回到2021年赛道报团疯狂的大环境,当时那些好股票,热门股,那些看似高成长的股票,股价都以十倍于股东权益在交易。以这样的价格交易,看似公司股东权益回报很高,但你获得的真实回报却极低,需要未来若干年甚至十年才会消化这一价格。而神华看似回报只有15%,但胜在以净资产甚至低于净资产买入比,马上,立刻就享受到真实的股东回报。直接分红也更实在,更直接。你十鸟在林,我这一鸟虽不够肥,但胜在已经煮熟并端上餐桌了。我先吃了,你们随意。
而且这些年的投资让我也认识到,投资的公司规模是一方面,现金流才是试金石。我的资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我也要追求现金流。今年我的现金分红已经是这次总投资额的1.5倍,明年两倍没什么问题。有了充足的现金,我就可以等待更好的机会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买入更多优质的好公司。

神华的股东权益回报还会进一步提高吗?

把神华的业务分解,煤炭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达到40%多。铁路航运业务也有20%多,即使发电也有接近20%(我当时测算的好像是2019年),为什么汇总只有不到15%呢?再一细看,1300亿的现金,没什么收益,几百亿的投资也没什么回报。严重拖低了股东回报率。
而几百亿没什么收益的投资就是当时被叫停的火电厂,目前已经陆续开工投产有了回报。煤价电价的提高,也会推高回报。看半年报,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达到11%,全年应该在18%左右。如果未来十年神华的股东回报率能提高到15~20区间,那我的回报就会再迈一小步。

这大概就是我买入神华的心路和理由。

呵呵,记得我买入神华后,当时有一朋友还专门为此发文,大概意思是说:看散户乙买了神华,我严重怀疑他买老窖只是运气。
我虽然看到了,但我没有回复,假装没看见,本来也就是运气。

神华作为央企又是涉及国民经济基础能源行业,并不是市场化的行业,受国家政策、命令影响较大。尤其去年的煤炭荒,可能会令到供给侧发生变化,尽管有长协控制,短期价格不会大幅波动,但长期影响有待观察。当然,毕竟还有碳达峰和碳中和环保的限制,不会再出现2015年前那样的无序扩张。但也要降低预期,打算新进的朋友,一定要严格算好自己的回报帐。

我刚才回了一句,但我感觉大部分人可能看不懂。看不懂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深,而是因为我们走在不同的路上。

既然这事大家觉得重要,那我就再详细聊聊。

首先看看我们分别走的什么路。

如果你看了我前面买入时的思考,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除了买入那一刻市场给我的价格外,我权衡我的投资回报率是与市场无关的。也就是说,我在考虑长期投资回报率时,只考虑公司的长期股东权益回报率。没有考虑市场牛熊、市场博弈、股价波动等其他因素。
划重点:立足的是赚公司的钱。

而雪球上目前大多数人衡量这笔投资回报时,考虑的是能以多少价格卖出。比如,有一部分人是看K线的,看盘整时间,看成交量突破的。当然,大多数价值投资者是这样思考的:某企业今年业绩2块,20倍市盈率,股价40元。根据测算,明年业绩会涨到3块,如果还是20倍市盈率,那股价就会到60块,如果赶上牛市,市场给30倍市盈率,股价就会到90块。假如他80块没跑,又遇到熊市,只给10倍市盈率了,他可能还被套了。
无论怎么样,卖的价格决定收益,所以才会感叹: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
划重点:立足的是赚市场的钱。

呵呵,立足点不同,思考的角度就不同。走在不同的路上路上,关注点就不同,思维方式就不同。

我就袒露一下我的内心吧。

我既然投资某股有一个长期大概的回报率,那我投资十年也就大概有一个总数,这个数我在买入那一刻我就知道了(所以才无惧持有期间的波动),这钱其实赚的是公司的钱。假如,按照15%的股东回报率,我十年可以赚100万。如果某一天市场股价疯长。我通过市场的差价也可以赚到同样多的钱。这时,我就要重新审视权衡。如果公司发生改变各个参数大幅提升,我可能就再看一看,再权衡权衡。如果公司一切没变,那我可能就通过赚市场的钱提前兑现赚公司的钱。说到这里,价投常说的一句话:市场只能被利用。你是不是也理解了?

老窖好像是在2018年,我记不清了,股价曾经到过70多,然后又跌到35。对我来说这是波动,我无法掌握。如果你问我的是这个抛出怎么把握,那我是完全不知的。

我之前部分老窖换神华,其实我当时是经过反复权衡的,因为股价超过股东权益太多,必须消化这一差距,我很清楚老窖未来三五年的股价都会在这附近波动,但我按照老窖新的发展趋势判断,它五年后有可能蜕变成更好的公司。

怎么办?

由于资金量较大,抛出后存银行?
按我的天资和勤奋度以及我对标的的苛刻,万一很多年后我都没找到新的投资目标怎么办?现金短期无所谓,时间一久贬值是铁定的。
换其他股?
目所能及的好股票都在以差不多股东权益倍数的价格交易,换不换的没什么便宜赚。在看那些防疫医药高科技新能源等,更是贵的离谱,而且自己也看不懂。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就看到了神华。而神华的最大缺点是增长有限。所以神华对我来说就是个优于银行存款的投资。我希望我持有的神华资产不会像现金一样贬值的同时可以获得远超银行存款利息的现金流,作为子弹瞄准新的目标。而要保证我持有的神华资产不贬值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尽可能接近甚至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

因为老窖的生意模式太好了,发展趋势又比较可期,而且我也持有多年,对老窖也有了感情,我也就愿意持有一部分继续等待,看看他到底会蜕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2019年回看2018,我没把握住70到35的差价是个很大的损失。呵呵,当时真把握住了的朋友,极少再买入。那就没有了后来的换神华。站到今天,两者相比,2018年就小巫见了大巫。

我觉得投资是一头大象,它太巨大。要想看清楚是很难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说清楚就更难。

我其实也是在摸索和实践中。

我的帖子,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而且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只能强调或突出一个重点。

决定投资的因素太多,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只能大致了解原理,更多的因素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你盲目照抄,就可能犯了教条主义,说不定恒大和融创也会被你收为好股哦。

撩起价值投资的面纱。

如果你是个真的价投,一定有这样的认知:买股票其实就是买了企业的一部分。

那么,投资回报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投资的公司做大做强了,你的那一部分也就跟着变大了。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事实。

那么你一定也承认如下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是最初在众多上市公司中选择投资哪个公司。

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会有一些参数和判断标准,来辅助我们的选择,这个部分的确是考验投资者综合能力的部分。

但是,选股,不是选择玉石和红木家具。一个不懂玉石和红木的朋友,如果要化重金买珠宝或者红木家具,一定要找一个有经验的人陪你一起选择,这样确保选到的玉石或者红木的品种和品质是顶级的。一旦选定购入,无论多少年,都是好东西。因为东西是死的。

选公司不同,公司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它是活的。

公司是否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经营策略是否正确,产品开发是否贴近用户,质量管控是否到位,甚至售后服务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因素。

同时,公司一切都做的好,但市场变了,苏宁的张近东再牛,管理再好,面对京东淘宝以及网络销售,也无济于事。

柯达交卷自己做的再好,品质再高,数码成像的出现,也没用。

你看,在一个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受我们投资者自己掌握的部分,就是当初的选择。公司未来如何,其实与我们无关。

如果你这笔投资恰巧成功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必然,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打开财富大门,到处指点江山。如果你成功两次,新手会有一种错觉,以为你有一双慧眼可以点石成金。别人怎么想怎么认为我们无法控制。如果我们自己也这么认为,那就是愚蠢的,呵呵,说的难听一点,这样的智慧是入不了价投的门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