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

1 .这篇文章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2 .没有权威,权威就是我自己。

权威崇拜是独立思考的一大天敌,只要把自己的头脑交给了他人,基本上就沦为一具行走的机器。

3. 权威首先表现为名人大佬。

参考名人大佬的意见是可以的,但绝不能迷信。

在大是非,大机会面前,大佬的判断往往是错的。

张朝阳曾鄙视拒绝过马化腾,马化腾看衰过马云。周鸿祎仅仅看一眼王兴就断定其没有前途,王兴在程维演示完滴滴后以一句「垃圾」做评。

大佬的成功经验,往往是重大创新和发掘重大机会的绊脚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越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大佬越有可能出错。

4. 权威还表现为书籍。

阅读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同样不能迷信阅读。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垃圾书读得越多,就离垃圾人越近。只读不思考,只会把你变成一个「长了两只脚的书橱」「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语)。

真理的数量非常之少,尤其是那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弄懂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的普世价值观,然后拼命去实践,比读很多垃圾书重要一万倍。

迷信书籍,不如迷信行动。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才是好猫。你得明白,很多写书的人,事实上都是行动上的侏儒,就像很多股评专家自己从来不买股票一样。

不要以为通过阅读几本书,刷了几天知乎,知道了些道理,就能变得厉害。这离真正的厉害,还差十个银河系的距离。

5. 被忽略的权威:大多数人。

这是很多人想问题,做决策不自觉会参考的「权威」。

「别人都在这么做,所以……」是人们思考和决策的常见理由,这个权威可能连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它却每天都在控制你的大脑。

要批判思考,洞察事物本质,就必须摆脱人群对你的裹挟。顺着人群走是容易的,逆着人流是困难的,有时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这代价,是批判之必需,独立之必要。

和名人大佬一样,「大多数人」这个权威,在大是大非和大机会面前,几乎都是错的,越是长期,越是如此。

6. 独立思考需要勇敢。

独立思考意味着你和以上提到的权威的看法可能相左,而他们在观点市场可能已经控制大部分人,这时要挑战这些观点,勇气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

人云亦云,把自己交给权威,是容易的,是「有安全感的」,但也是怯懦的。只有有勇气坚持自己独立批判思考的人,才能最终获得由内而外的安全感。

7. 刻意练习。

独立思考不仅需要逆人流而行,也需要逆本能而行。

人的本能会让人选择短期舒服的行动,即跟随和接受。思考意味着消耗脑力,同时与他人做对,这不符合本能。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务必要刻意提醒自己遇事先思考,而非本能地接受或跟随。

刻意练习,是提高认知水平的唯一途径。

8. 拒绝懒惰。

拒绝反思和批判的一大原因是人们生性懒惰,幻想最少付出换来最大回报。最少的付出,自然是什么都不做,听别人的意见便是。

懒惰的一大表现便是,人们越来越不相信「道理」,转而追求具体层面的「方法」。与其你告诉我投资哲学,不如告诉我买哪只股票,什么时候卖出。

懒惰使人们深陷被「权威」影响、控制和收割的泥潭,直至体会到切肤之痛,人们才会行动起来,开始反思。但这种反思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好了伤疤以后,人们又迅速变得懒惰起来。

这种循环会一直下去,直到人们被收割得满目疮痍,才会真正摒弃懒惰,为独立而勤奋起来。

你说得都对,但我不听你的

9. 用演绎的思维从事物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思考事物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演绎思维,二是归纳思维。

演绎思维的含义,是从一个定义/公理/基础事实等出发,层层递进,不断展开,前后逻辑环环相扣,最终得出结论。

归纳思维的含义,是从具有类似特征的对象出发,通过归类,比较,总结出结论。

两种思维都重要且必要。但在批判思考的建立当中,演绎则重要得多。唯有从事物的本源出发思考问题,才能弄清观点背后的一系列隐形立场:假设、前提、价值预设等。

例如,创业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是否需要作出这种功能安排,归纳思维考虑的出发点是看竞争者是否已经有这个功能,比如微信也是这么做的,淘宝也有这个功能。

但演绎思维的出发点是:这个功能到底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这种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才是功能的基础出发点。

严格的演绎思维框架下,归纳被包括进每一个不同层面的演绎逻辑里。反过来,则往往不行。这里的根源亦在于人性的懒惰,因为看别人推自己,总是容易的,不需要费力的,而这,恰恰是归纳的思路。

10. 掌握基本的思考问题的工具。

有意识地去学习和运用逻辑本身的逻辑,例如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范式。

思考问题的基础工具,在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里,都随处可见。人性的懒惰,使得人们甚至不愿意学习弄懂本专业的思维体系,遑论学习跨学科的思维。

但越是具有独立批判思考能力的人,就越懂得学习和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法。远一些的有富兰克林,近一些的有查理芒格,都是典范。

对多数人来说,学习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思维体系,已经足够。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不同学科的方法论上升到最后,都相通且相似。因为所有学科,都发源于最古老的哲学。

11. 少用情绪,多用脑。

应激的生物本能,会让人极易受到情绪的摆布。

开心了就要笑,难过了就想哭,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面临需要批判思考才能决断的问题时,情绪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收起情绪,调用知识,用大脑思考后的结论做决定,而不是兴奋/愤怒/懊恼/同情/怜悯……

为何要少用情绪?因为它极易被人掌控,遭人利用,同时还能相互传染。

煽动进而控制人的情绪,可比煽动和控制人的思考,容易太多,它因此成为居心叵测之人常用的手段,这种手段极其廉价,但是又非常管用。

人人都有情绪,人人都容易受到情绪影响。但真正厉害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通过刻意练习,将情绪的影响,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

12. 观点背后,皆是立场;立场背后,皆是利益。

没有一种观点是真正的「理客中」,即理智、客观、中立。观点的背后,皆有对应的立场。

批判环境破坏的人,代表的是基本生活问题已经解决的中产立场,这个立场下,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

正在破坏环境的人,代表的是生存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底层贫穷人口的立场,这个立场下,为了生存,破坏环境显得理性而必要。

无论何种立场,背后必然对应了持该种立场之人的切身利益。

观点只为立场发声,立场只为利益服务。没有永恒的对错,只有永恒的利益。

擦亮眼睛,保持警惕,明辨观点背后的立场,看透立场代表的利益,才不会被牛鬼蛇神拐进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