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03】关于估值的有趣想象

最近想到一个小比方很能说明估值方面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周期、非周期公司以及不同稳定度下的公司价值选择,这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比方说有两个投资方案:A方案是你投入100元钱,每年有一半的机会你会挣100元,还有一半的可能你要赔进去30元,这是轮流出现的各50%可能;而B方案就是你投入100元,你每年一定能挣20元钱。那么这两种方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有的人会回答A,有的人会回答B,而我要说的是,这两个回答都不正确!
  让我们分析一下两个方案在不同投资期限下的年复利回报,由于B是确定的20%,那么A呢?
  一、 单年期,A=(100*50%—30*50%)/100=35%
  二、 多年期下的偶数年,由于A方案是一年大赚一年小赔,第2年一定是140元,以后类推计算出的复利是:A=18. 32159566198%
  三、 多年期下的奇数年且开始就赚,这种情况下A的第一年回报是100%,然后一直下滑,到29年时回报将低于20%
  四、 多年期下的奇数年且开始就赔,则A的收益率从第一年的负30%开始一路上升,但最大不会超过18%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条件下的A、B选择是不一定的,绝大多数情况下,稳定比高利润更重要,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段里来看,稳定的盈利能力则比一切都重要!另外,波动性项目的投资回报也不是客观孤立的,还要与投资期限、投资时点紧密结合起来。周期性及不稳定性公司分析难度比较大,市赢率只能用来衡量稳定型公司,对周期型的要把它分解成PB/ROE来分别观察,ROE要分解为一般ROE、超额ROE和低谷ROE,三个要综合地看,然后再从资产价格上下手,还有时点选择很关键,不能太早,最好与复苏同步,这样对周期性公司的投资才有可能做好,当然还要看选择标尺是什么,如果是茅台、白药这样的,我想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周期性公司的长期回报能超过它们!:)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关于估值的有趣想象

【茅台03】自信的估值体系是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兼再论江淮汽车

 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资源的配置与财富分配,而估值体系就是资源配置的导向标准,它决定资本以多大规模和兴趣向不同产业和企业进行转移和支持,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侧重,它们间也有着不同的前景和竞争力,因此,估值体系的全球视野不仅是向国际看齐,还应有相应的比较和区别,对那些利基不完全重叠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保持相对的一致,但对那些动态的、优劣转换的产业,我们则应扬长避短、你消我涨。这种精神不仅针对于国别之间,国内的不同企业,如果有利基重叠和消涨关系的,那也不能采用同一估值,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定性重于定量的观念。打个直观的比方,像98年的双汇和春都,如果前者当时给50倍是合理的话,后者就连5倍都不值。因此,在估值的全球视野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模仿还应有思考,如果是因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和无可阻挡成长速度在国外资本市场倍受追捧的话,我们国内的相关企业是否应该反向打折?而对那些在国外不具备比较优势、却向我国迅速转移的产业,我们是否应该和老外的抛售持相反立场进而大胆高估呢?毕竟,企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简单地对他国市场的估值进行跟随和模仿的逻辑并不成立。

让我们以汽车业为例,国际估值大致是美国最低、欧洲其次、日韩为高,而国内估值则参照低标准的美国,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缺失信心的表示,认识不到中国汽车业的前景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我之前一直对朋友说,中国会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制造中心,它们中的优势企业可享有30倍的估值比。有人认为是痴语,会列举我们与日韩的差距,但我认为,技术、品牌、行销等一切差距都只是细节,是最容易通过时间来弥补的,哪怕它们看上去有多么不可思议的距离;而资源、市场、国民特质以及国际政经形势才是更长远发挥效力的因素,日本是一个缺乏资源和市场的国家,过去欧美汽车业的转移并不能成为日本已经克服上述缺陷的佐证。因为,美欧有它们的立命之本,其资本市场与产业也进行着相应的结构调整,在美国发展科技信息文化等高价值产业的时候,你很难指望它们的汽车业能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充沛的资本支持,也很难指望它们这个阶段的民众文化中会产生出符合制造业所要求的纪律、等级、服从、坚忍、热忱、敬业、奉献等制造业国民性格要素;而欧洲更是如此,香水、时装、酿酒等非精密的制造或许会更适合他们。日本则不同,天生的制造业国民特性,良好的银团财阀的资本支持,美国羽翼下的政经关系和贸易条件都促成了其产业崛起。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将会使日本现有的制造优势消弥无形,高房价、高储蓄、低保障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充沛的产业投资资本和制造业劳工,大市场、宽资源的相对优势更使其难以企及,轻卡领域的锋芒已初步印证了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所以,在全球资本市场给予汽车业低估值的今天,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否能保持独立清醒的思考,将是决定我们的产业能否顺畅发展的关键。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说,汽车业低估值不光由于国际市场,更是从它的行业特性来讲,这是个比较难回报股东的产业,相对于食品饮料、医药、零售等行业来说,目前给予的估值并不太低。怎么讲呢,从整个行业来说,这个看法有道理,我也非常认同,但投资不能有偏见,对特别好的企业我们也需要具有个体估值的自信心。像电脑业、航空业,都是公认的毁损价值的行业,但其中仍旧出现了戴尔、西南航空这样的超级牛股。所以说,认清行业特性,把握企业个性才是中肯之道。像江淮,就是个比较大的特例,这不是简单地基于它的历史盈利或成长,而是由于其无以伦比的团队管理和制造文化,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整个上下游链,我们可以发现其苦心孤诣打造出的超乎寻常的整体竞争力,这是一种渗透了各个环节、甚至所有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内功型竞争能力,是已深入骨髓的制造文化,因此也具备了相应的稳定性、延续性和难以复制性。而我们当前的资本市场最稀缺的是什么呢?其实不仅是品牌、行业等外化壁垒特征,而是由内致外的管理内功和上下一心的文化动力以及像股东一样思考和行动的管理团队,这样的企业无论在哪,都会成为其行业中的戴尔。

  —————–
  另:
   过去给自己定过个规矩,就是熊市谈价值、牛市讲技术,在目前的市场氛围中过多的思考为什么和该怎样等类的问题或许会令人错失不少机会,而对一只表现不是太强的股票反复讨论可能也有些不合时宜,未必受人欢迎。但由于其他耀眼之物已为人所知,值得做的东西未必也同样值得说,而江淮,我之前开了个头,有些朋友在跟随,就觉得还有补充的必要,顺便提提我对全球估值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启发!:)
工具箱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自信的估值体系是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兼再论江淮汽车

【茅台03】未萌之机——本人的图表技术体会

来闽发已快半年,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感谢闽发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交流场所。大家知道我之前主要是谈基本面,较少论及技术,有些价值派的朋友在得知我非常崇尚技术分析后感到很不屑,认为有悖投资之道,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虽然在巴非特眼里,图表分析和看后视镜开车一样都是无稽之谈,但对于中小资金来说,市场的力量还是可以利用的。并且,如果基本分析是从投资层面来进行判断和展望的话,技术分析就是在它基础上进行的交易层面的测试与确定。后者不但可以辅助前者,还可以提供原有投资机遇外的交易机会。因为图表是资金运行后留下的印迹,而这种印迹背后的逻辑往往是渐进和可延续的,这就使技术分析成为可能。像很多不接受图表的人一样,我也曾经在大量的失败后产生过技术无用的看法,因为技术上的失效与变形实在太多,规整的形态也容易产生操作上的遗憾,因为技术确认需要一定的基础,进出两头的双向判断就容易导致部分时机的错失,掐头去尾就已近半,大行情往往变成了小机遇,如果再碰多几次误判,亏损则成为必然。

   为此,我一直在想,怎样才可以见未萌而审坤一之机?技术的经典定式是怎样形成和演绎的?失效与变形的表象下又会传递着怎样的信息?我们是否在不断的概括再概括的技术进步上远离了本源而导致了技术理解的偏离与迟钝?因此,我要倒推回去,把图表还原到最简单的K线及构成K线的每一笔的成交上。我们知道任何趋势和形态的构成都是由许多具体的改变所汇集而成的,它
们是一笔笔的买卖及其力度与意志的连续。然而,大部分的成交和K线都是中性的,没有解读的意义,只有决定方向和酝酿变化的部分才值得重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概念来筛选,过滤掉无用的噪音,它就是“新”字,新方向、新价格、新幅度、新速率、新节奏、新成交量等等一切的新,这和新高新低的新是一样,只是我把它缩减到最小的维度上来对比,以此感受市场的延续与变化之机。当“新”字发生时,我会高度敏感和关注,因为这意味着有些东西不同于之前,它们正在发生改变,我会非常重视这根带“新”的K线所产生的高点和低点,因为这代表该重要时间单位内的两个极点,是强弱酝酿过程中多空力量的极限所在,也是验明其后变化的延续性所在,若能够立即按相关逻辑演绎并对该极点进行突破,则突破点即为入场或出场信号,而另一个极点就自动成为纠正位,作为错误的补救。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简化,认识到一切技术图形的构成都是由K线演绎而来的,而我们的关键在于剔除杂音、找到资金态度转化和强弱酝酿过程中的那根核心K线,它将是一条全息线,蕴涵着决定未来图形的某些重要信息和逻辑值,通过对它的理解和逻辑阐述,我们就可以最早的发现机遇,并将错误限定在一个单位内。并且,随着不同时间单位的切换,它适用于各种短中长的操作,分、日、周、月、季、年都可用来设定,不同周期还可以依序
影响和支持,有助于确定次级周期的环境,从而综合决策。

再说变形与失效。前者的处理就是不要去猜,这也是技术分析的精髓,虽然在具体的位置上要保持不同的敏感度,但还是不要有任何观点,一切等市场告诉你之后再做决定,然后再用上面的方法来处理。像水一样,流到哪就是哪,做个简单且机械的执行者,这样也比较容易梳理内心的争斗。至于失效,它并不会说明技术的无用,而是个强烈的技术信号,它表示有巨大的外力在抵消原有的形态力量,它催促你立即作出决定,无论盘面看上去有多么平静我们都不能麻木,因为巨变即将开始。

   以上是我对图表分析的一点基本体会,需要指出的是,“新”并不等同于“变”或“异”,虽然它是由后面所引发的,但却比后两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和固化,这是从操作的角度上要求技术分析的运用者,勿意、勿必,要见微知著,但亦不可被未遂之异所牵扯,落入变化的陷阱。所以,“新”字不但意味着变化和不同,更意味着明朗和更始,是市场微小但却明确的声音。另外,虽然我们强调简化,要求以基本的图表单位为中心,但并不是要弱化大图形来解读,只是想放大和重视基本单位所包含的信息,大图表的逻辑延革和强弱区位对“新”字的选择和理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个相对的概念,小环境的“新”放到大环境中去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真正的含义。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未萌之机——本人的图表技术体会

【茅台03】季度数据贴

用数据模型选股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作为一个人独自工作的散户,关注面窄、精力不足是个始终难以解决的短板,许多股票都是已成为大牛之后才进入视野、而如果早下手研究的话还是能够感受其中的大部分逻辑的。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曾经做过一个财务数据分析系统,在经过近6年的实践与检验后,我觉得在非周期票与成长类票上还是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大致的正确,因此我打算把其扩展成一个批处理模型,通过对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处理,自动挑选出高评级股票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保证精力的聚焦和关注的及时性。

当然,要做批处理模型,就必须把之前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特点手工选择基准值的问题解决,但由于企业特点不同我们也不可能用一套标准去衡量全部公司,像之前的模板针对食品饮料企业就进行了4种分类,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对企业先有大概的定性认识后才能进行模板选择和数据研究,这也是我们做批处理程序时候的最大障碍。因此我决定简化模板,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在财务数据上关联性特点,编写出自识别语句,通过财务上各种指标的钩稽关系及组合特点分成最易识别的9大类,由电脑自己识别并选择模板,批处理程序终于诞生。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季度数据贴

【茅台03】数据选股及回报测试

前面那个贴由于回复查询的表格比较多,所以以后的选出股干脆就移到在这里公布,也请大家不要在这里进行查询,以方便浏览和记录。下面我将把该系统自03年3季度到10年3季度的全部选出股及其回报测试情况公布,同时亦欢迎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试以寻找更优的操作策略。

自上次完成批处理后,再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和取舍,进一步完善了自识别语句的逻辑,目前已基本能做到对强周期的识别与剔除,但对有些项目型公司仍然无法做到识别,因此在选出股中若出现如地产类的项目型企业则仍需区别对待,当然在统计的时候我们亦忠实地依据所有选出情况进行测试,以尽可能减少人为痕迹。

在这个系统中,除了上贴提到的9类自识别语句选择基准模板外,我再通过财务数据上体现出的企业资源投放倾向性与量值水平来区分外向和内向型两种,以此作为不适合数据研究的强周期类的判断与剔除,因为一般来说,周期性公司大部分表现为依附于外界环境,非周期性公司则更多的会融合与改变外部环境,这样就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与投放上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其实我们知道,在经济生活中的任何企业都会受到周期的影响,只是各阶段有相对不同的体现而已,但个体的努力可以使其不完全等同于整体,因此我认为从其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情况下手会比其他方法更贴近实战。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率的倾向,并非绝对,也因此会有一些错判和错杀,但考虑到这个工作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辅助实用,所以我也就乐于接受这样的代价。对于系统判断为强周期的企业,无论其数据有多么优良,系统都会自动将其降级,以保证不出现在选出股名单,而对于有些系统无法判别的企业,则会在评级中加入“待定”字样,提醒使用者谨慎确认,另外,对一些数据不错,但在关键数据上有瑕疵可能的,系统也会用“待定”提醒,还有一种就是数据虽不达标,但在某些地方的改善有可能可以在未来提升整体数据的,系统亦给出了“优-待定”的评级,不过这一项大部分可以忽略来看,除非是你确信自己对这个行业有深刻的认识方可。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数据选股及回报测试

【茅台03】我的市场数据跟踪系统

过去写过一个财务数据选股软件,这些年也一直在披露,虽然长期效果还不错,但一直没有被我运用到实战中来,主要是因为它在个股上有3到4成的失败率,如果不是整体平均买入的话都会面临一个再选择的问题,而短时间想要了解新选出的几十个股的基本面又不太现实,所以即便它有缩小范围的提示作用,也因时间急促而无意义,加上财务选股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可以有逻辑延展阶段的收益,但追高又不太符合我的投资惯,所以那套系统只适合中线季度操作,对惯以年投资的我来说实用性不大,所以我一直计划开发一套市场跟踪系统,方便对各个指数及行业大类转折的选择提示,并且通过该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弥补掉财务选出的滞后性,最终形成企业和市场的综合评分对接。这个想法的酝酿已有很长时间,一直畏于工程的庞大而拖延,直到今年才下决心推进实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有朦胧的方向感,但容易被过程的繁复所牵迷,这就需要有一个工具来强化和帮助自己,而市场跟踪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困扰,且可以完善个股的选出周期,延长选出后的时间意义,使得基本面研究有得以跟进的条件和宽裕。

与大部分市场跟踪系统不同的是,我并不希望通过它来捕捉中短期的操作机会,只想记录标示市场状态,并将这些状态同时量化为双向情绪刻度,然后判断其对应市场走向的逻辑可能和风险分布,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当我们把整体中的所有个体全部记录统计后,我们不但可以得到整体的情绪状态还可以得到个体在其中的共振分布情况,由此得出市场收益风险的分布和行动时机点以及仓位策略。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我的市场数据跟踪系统

【茅台03】对野史兄操作分类问题的答复

野史兄好,你分类的票我有很多都不熟悉,乱讲就不太负责任了,还是就自己的操作来谈谈、分享下思维过程就好了。

本来我有个小舱位是经常换股做短,但总体不是很理想,后来就比较少做了,这可能是和我的个性、能力以及勤奋度有关。我觉得短线应该是找到突发因素刺激导致预期有重大变化的股票,先不论这个因素是否合理,只要市场是承认这个预期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突发因素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可以是企业本身的也可以是市场心理的突然转向等等,总之它一定是个突变而非渐变的过程,它往往会令价值的判断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果断追高是最好的介入方式。这不像些慢票,是靠基本面和估值的逐渐明朗来推动,追高往往容易短套在阶段高点,因为相对于过去的预期总是显得有点贵,而新的预期又是在慢慢形成并逐渐被市场感知到的,所以在情绪冲高后一定会有个不断犹豫并反复确认的过程,体现在价格上就是进3退2,手法上自然以回落低吸而非追高为好,当然慢票的过程中也会间杂着些阶段性因素,这种时候追高的程度就要看我们对因素的衡量来定。从我自己的失败经历来看,不敢追高和敢于追高都令我印象深刻,归根结底要看我们是否能理解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明白其背后的逻辑是最关键的,当然图形是逻辑的最好印证,所以我认为,长线就是先有逻辑再等图形,中短线就是先有图形再讲逻辑。

下面谈谈我最近的一个舱位操作,一个是横店东磁一个是格力电器。横店这个票7月份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也没放自选股里,所以20多块中报披露的时候亦错过了追高进入的时机,后来朋友30多出货时兴奋地告诉我挣了1倍后我很惊讶这么快时间翻番,故而把数据和资料拿来研究了下,发现这个公司存量业务可以有6毛以上业绩,增量的预期有1块甚至2块左右,而且存量业务由于产品结构的向上在短期内能保持稳定,增量的太阳能业务在中报体现出了超预期的进度及效益性,因此我判断第一波为价值发现之旅,而非舆论归纳的妖股炒作,于是9月7日在29到30之间建仓,并说服朋友重新买回,认为在当前的市场气氛中可以有45到55的定位。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这次的懒惰使我变的勤奋了些,在格力电器公布3季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研究并把横店于38块多卖出换进了19块多的格力,由此错失了横店之后乃至以后的上涨,并基本买在了格力价格最高的时候,也成为了身边人取笑的对象。毕竟在横店里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调整和等待,在收获的时候又着急跳到下一个未知去确实不是个精明的选择。之所以选择格力主要是数据上看它过去没有体现出任何的周期性,一直保持比较高速的稳健成长,因此这样的估值就偏低了些,考虑到市场正在修正这种估值,所以才打算中线参与一下。

回到中长线的方法上,我觉得长线本身应该就是多个中线组成的,过程中的思考不会差别太远,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说中短线在预期实现或自己不好把握的时候应该选择退出以保证主动和安全,长线则是在看不清楚或犹豫的时候选择坚持,因为能够承载梦想的企业太少,长线股票就是那些能不断让你有更高梦想和展望的企业,所以宁可做错不可错过是应有的原则,俏皮点讲就是,能忽悠别人的叫中短线,能忽悠自己的才是长线。只有把自己忽悠出信仰来,才能在别人牛股上涨中抵住诱惑、在自己股票下跌中顶过拷打。

【茅台03】我眼中的股票游戏

对大部分股票来说,股市就是一场游戏,明白玩法往往比其他什么更重要。而趋势、预期还有参与者的交易行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趋势和预期决定中长线、交易行为决定短线,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强化和改变,大部分时候你分不清楚谁更重要或更占据主导地位,但有的时候,一方演化的足够强大就可以改变另一方并最终影响自己,对这样的循环与反馈进行理解将会对我们的游戏参与带来莫大的帮助。为方便逻辑阐述,下面会用简单化的数据来表达,但这不代表该比方具备现实的适用性,因为不同股票的评价方法会有很大出入,所以声明下以免误导。

先谈趋势和预期,一般来说,趋势是由预期决定,但预期可以由趋势强化并反过来再影响到趋势上,形成正反馈直至极限。在形成期,预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演变强化期,趋势是最关键的方面,而转折期,则往往是双方极限值共振的结果,考虑到趋势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特征,预期极限值的作用会更大也更容易判断一点。在我看来,技术分析主要是找出趋势和预期同向运动并强化的机会,价值分析则可以在反向运动但最终会被预期改变的机会上下注。另外,不管是预期还是趋势,它都应包含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的衡量,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大盘不好不做个股的道理,因为大制小、小印大,个体一般都会受整体的压制和影响,并在大部分时候会最终服从于整体,当然有些先于整体走好的个体则说明其静态预期就已足以抵消整体的压制,若环境压制不进一步加强则比较容易先走出行情来。

举例来讲,比如业绩在1元、增长率在不同条件设定下可以有正负20%甚至极限到50%的股票,考虑到事实的显现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在这期间决定增长预期的选择除了基本面还有就是市场的阶段性情绪。我过去曾经说过,对股票买卖区域的设定一定要考虑牛熊市的前提,比如20元是这个票在不考虑条件值变化下的合理估算的话,牛市应该在20之上买入,熊市应该在20之下卖出,因为牛市中大家会往好的方向想,总认为未来会更好,这样往往等不到合理估值区域就应该买入,而熊市中如果20是合理的话,这个价格反而是卖点,因为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坏,这样合理估值点就容易成顶部。然后再考虑到条件值选择导致的增长预期变化,那么买卖范围就可以扩大到75到10元上下,也就是说75以上买乃至10以下卖都有其合理性的解释。

Continue reading 【茅台03】我眼中的股票游戏

【茅台03】对操作策略和估值应用的一点思考

从接触投资以来,我思考最多的应该就是操作体系和估值方法的实际应用了,前者过去谈过些,今天再与后者结合起来理解下。

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大家过分重视估值的,因为这首先是个博弈的市场,且具备明显的不对称属性,每个领域都存在更全信息、更深理解的内行人士,他们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虽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能力圈从而达到半内行的标准,却很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诗外寻找优势,在心智能力上锻炼自己,而成熟心智模式的基础就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估值却从态度上就不符合这种精神,它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划定而非由外及内的聆听。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一个起码的工具来对市场进行标示,关键是分清主次,不要刻舟求剑。

为了方便阐述我要通过一个简化的例子来描述,虽然不能模拟真实的市场,但可帮我们提炼出主要的逻辑。比方说有这样一个盖碗下藏钱来交易的市场,碗下会放张面值20或100的钞票,这时候让你来投资该怎么做呢,如果其它信息都不掌握,那就会估值混乱,从20到100都可以,你只能给出基本边界然后随机地参与波动,只有在市场跌到极限边界20以下时才能出现确定性的投资机会。而如果我们知道两钞票是对半出现的概率后,我们就可以给出60的理论估值,低于这个是机会反之则为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3种操作模式,首先是由情绪决定的短线波动交易;然后是由逻辑决定的中线估值交易;再就是由事实决定的长线翻牌交易。

然而现实市场和以上理论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因为总会有一群能更大概率掌握碗下金额的内行人参与,你会发现实际操作中高于理论估值的才是机会,低的却是风险,当然这里还会有20和100的估值边界,在极限边界外我们依旧可以获得理论上的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极限位操作你还是可以获得确定性机会。但现实往往更残酷,它还有可能会出现很值钱的纪念币或一文不值的假币,虽然这种几率很低,但偶尔也会出现或会被引导出这样的假想。那么我们发现最大的波动往往是在突破绝对边界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你觉得极不合理的估值位置往往是隐含了最大的机遇或者风险。除非你退出不玩,否则最好的办法就是追逐趋势,达到与内行人一致的行动效果,但这会使趋势导致趋势,从而产生假动作增加我们对市场揣测的难度,更被动的是这样的行为还可能会被利用而营造出完全虚假的猜测从而出现把低值假币当作纪念币来炒作的荒唐局面,当然这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能力完成对趋势起蕴和延展的阶段认识来分辩,但这属于归纳逻辑的范畴,其背后需有一整套仓位及交易原则相支持,不在我们今天推演逻辑下的确定原则内。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与理论的差异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博弈行为复杂化,我们对估值的使用一定要从务实角度出发,先把它当作理解市场的工具,从它的异常中读出市场的思考和预期点、标识出此基础上的赔率分布、然后才是具体的价值估算。因为估值的前提是真相不被充分掌握,否则便是确值了,所以我们心里要清楚这只是一个随时会因情况而改变的概数,除非是在绝对边界下注且具备极端事件的排除能力,就像上例中你虽不能清楚金额但却可辨别真假的话,那在20以下你就拥有了相当确定的机会。其实这也就是格雷厄姆的思想核心,只是他用了安全边际这样不太清晰的词,从而让人误以为是低估折让的含义。另外他所追求的破产清算价值高于购买价的极端边界太难出现,所以巴非特才会转到另外方向,就是成为绝对内行、不熟不做,但这是他中晚年才达到的境界,是之前长时间的沉淀使他成为多领域内行的,就早期来说,我认为他还是理解了格雷厄姆关于安全边际的核心,寻找基本面与估值的极限位而非低估位下手,只是格雷厄姆的极限指的是破产清算,我们的极限可以是企业最坏情况被排除就可以了,当然这就涉及到你对极限的认识能力,但不管如何,排除总比彻底掌握要简单一些。

接下来再谈谈我一直提倡的个性化操作策略,就是针对自身的能力圈情况而非股价可能有的运行轨迹来制定操作依据和估值参考,这样的好处是能令人放下得失心与各种不必要情绪来返观自身,实现与世界的合理对接。我觉得市场是一个博弈游戏,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知道与其他人的优劣差距在哪里,然后才能相应的做策略选择。像我自己对白酒的领悟相对好点,算半个内行,所以敢等底牌做长线,哪怕当时在外人看来估值高到离谱,但我心里对未来有个大概认识,愿在里面参与调整,很多时候都是看了一个牌后再去等下个牌的揭开,中间有过很多次震荡,有时也会有担心,怕把到手的利润吐回去,但觉得自己能理解这个行业,所以也就克服了这些情绪坚持下来。而去年到医药里只是因为判断不该有更坏的情况出现,但对究竟能多好还不清楚,不敢过分展望前景,所以拿了一年多的中线就退出了,把保住利润放首位,不觊觎行家的空间。而后到科技股里时,更多的是感觉到市场会向这个方向去,因为年初很多票的估值在往上抬,出现了估值异常,但由于自己完全是外行,只敢按中短线的标准来顺势做,在突破时追高进,虽然也找了理由来佐证自己,但心里并不坚定,所以短短几月就放弃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质疑我风格大变,其实是我没太搞懂的原因。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内行的机会是最多最大的,只要能看清事实,大部分时候都可以参与市场,可以低买亦可高买,所以扩大能力圈让自己成为更多领域的内行是投资最关键之处;而外行只能放弃思考,尽量跟随市场做中短线,在估值反常时下手,低于合理位卖、高于合理位买,同时需要一整套的舱位及交易策略和趋势判断能力为辅助,以此对冲掉归纳逻辑下所必然导致的较高失误率;至于中间状态的机会则最少,只能耐心等到边界处下手,极低位买合理处卖,且需对极端情况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通过与市场的心智较量获得中线机会,同时在过程中加快熟悉以便得到更长期的理解。

最后再说段题外话,有人以市场不同阶段的巨大差异来论证市场错误的存在,我觉得是不恰当的,其实从上面的简例可以看到,无论过程中如何定价,待底牌揭开时都会与之前的逻辑定价不同,我们不能用翻牌后的结果来否定之前的估值逻辑,因为前后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是决定市场的信息因素起变化了,而非市场错误,这也是我经常说的非后验原则,逻辑正确和事实正确是两码事,而这才是决定中线与长线区别的核心之处。并且,虽然我不想说市场永远正确这样的话,但即便它是错的,你也该假认它正确。不和能决定你命运的人去争执对抗傻讲道理是我过去读史时的体会,对错是由强者来裁定的,其他人只应去观察决定强弱的因素和其改变的契机,否则就是政治上的幼稚与迂腐。像有些票炒的很离谱,有人说应该去放空,认为不符合估值常识,我说那文革也很不合理,你刚开始就能找到无数经济和社会上的证据来否定它,但它也持续了10年之久,站到它对立面的人都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而如果你等到M逝世后再来表态或许还可从中获益,所以找到导致其癫狂的主因并等待其变化的时机远比评判对错更有意义。当然,也许有人会不介意去忍受较长时间的寂寞与痛苦去等待光明,以此弥补掉我们有可能对时机的把握不足,但前提是你得避免毁灭性的打击以活到胜利到来的时刻,故而拒绝负债买入与决不做空是原则性前提,这也是巴非特的坚持,从这点来看,巴老对市场同样是存有敬畏的。

【茅台03】对市场的一点认识

前几天看篇文章,里面关于一群人各自独立做出判断的集体智慧会超过最优秀个体智慧的描述和认知模式部分比较引我注意,昨日群主邀我进行阅读点评,就联系到投资谈下吧。

一般来说基本面研究解决的是强度、时长问题,市场研究解决的是节奏、人性问题,虽然理论上前者是基础,但实务中后者的作用会更直接些且知道作用力的外加方式也能起到辅助前者的功能。而要研究市场就得先建立恰当的市场观,也就是如何去处理自己与市场的关系。我们知道它是个互换需求的场所,特点是有较多的层次和维度,比如个体整体、短期长期、相对绝对以及衍生出来的不同策略和逻辑立场等,其核心是多样性,动机以及逻辑的多样构成了这个需求交换场所。大部分人都不傻,他们的思维行动和认知方式也是通过正反馈形成的,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反馈机制,所以我们要承认市场在不同维度上的合理性,这是市场该得到尊重的理论基础,而多维思维就是帮我们尽量理解各群体的出发点,站在更高维度比如整体长期绝对角度上去形成认知捕捉机遇。屁股决定脑袋是人的通性,改变维度立场往往比更聪明的思考更有效,当然这需要我们舍弃一般意义上的激励评价反馈模式。

另外,市场在不同阶段和方面是有其效率区分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效率区分来制定相应的判断和策略。一般来说低效市场的机会多,但实现的慢,高效市场则反之。两种市场对投资人的要求也不同,低效市场要求深度、耐心、毅力与自信,高效市场则要求广度和应对同时配以一定的纠错及跟随能力。所以要首先判断好自己参与的是哪类型市场,然后才能界定出自己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如果是低效领域就要明白正因为市场的低效才给了难得的机遇,就要经得起折腾和等待,不能在时间的消磨与反复中动摇了信心。如果是高效领域就得以市场为先,不能固执己见、要有开放的学心态。

一般来说群体越多、思维方式越不同的市场效率会越高,因为参与思考和表态的人多,而市场是集体智慧的最好表达场所,只有在参与群体数量不足以完成集体思维表达、或是数量足但情绪同质化丧失独立性时对抗市场才会有意义。我常和朋友说顶底都是在大众整体正确时才显现的,这个时候往往伴随着最确定的信息和走势,而只有最确定的正确才能导致人群的一致性行为及维度坍塌,市场也就丧失了其宝贵的多样性与智慧表达,也就是说,当市场多样性减少时它就处于低效阶段,多样性完全丧失时它就处于无效的非市场状态,所以市场永远正确的定语是恰当的,因为当它不正确时已不能称之为市场。(注:上面说的大众整体正确是指单维度的,多维度上不存在对错概念,而是多状态的同时并存。信息有不同的确定性,如果某个维度的确定性突然提高到一定程度,那其他维度的权重就会降低,大家就容易被更确定的维度吸引集中,一般来说短期因素导致的市场降维比较多,常见于定量分析、走势分析或短期利好利空信息上,这一般导致中期顶或长期底。长期确定导致的过度升维则容易导致长期顶或中期底,主要多见于定性的过分理解上。)

当然,市场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工具,对工具的态度和使用能力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如果把基本面比作路况、情绪控制能力比作胆量的话,再路熟胆大也没手持电筒的陌路胆怯之人行走轻松,加上每个人在情绪控制上都有其生物局限,尊重而非挑战这种局限才是智慧之举,这就需要借助工具的力量。我觉得在实际思考中应以基本面为体、市场分析为用、估值图形等工具为变,只要在这个框架里不孤立或错维使用就不会造成表多不知时的局面,毕竟位点清晰是和坐标的多维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把涨跌看作是市场的思考结果,图形结构就是把这一系列思考串起来形成的思路过程,它可以帮我们了解研究对象被市场演化和理解的进程与阶段,解决不同条件下的思考着力点,因为投资之难主要在于多方向矛盾信息的同时呈现及不同条件下的主次转换,图形对市场状态的标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侧重,它不该用于预测,而应是揭示过程及可能性、展现市场对事物信息的理解角度和程度、同时也方便认清自己在牌局中的位置。当然,图形理解和基本面研究一样,都需要有过滤杂音和低效信息的能力,这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和理解,不在这次的话题之内。

以上是我的一些简单认识,有些部分没有具体展开,希望不会影响到理解。最后顺便再聊下上面提到的牌局位置,老巴的牌局傻瓜说大家都听过,有人问如何联系到股市中来,我说很简单,对着图形进行前推沙演就好了,把自己代入到过去的时点,找到重要的顶底发生区域,如果在当时的信息情况下不能得出之后的演变判断,那就说明这个游戏里有比你更高明的参与者,我们只能在逻辑延展时进行跟随而非对抗。如果进程中还不能理解图形与基本面的解释对应关系的话,那就表示它已彻底超出了能力范围,不离开就会成为牌局傻瓜了。